德國梅克爾12大分析2023!(小編貼心推薦)

Posted by Dave on October 23, 2019

德國梅克爾

我不會再成為政治衝突的解決方案,作為聯邦總理的16年,這是我多年來的工作;在歐盟以及國際上,我也一直堅持多邊主義。 梅克爾將來的歷史定位很可能就是「危機總理」(die Krisenkanzlerin)。 其遭遇的每一場危機都是棘手的跨國危機:金融危機、歐債危機、難民危機、右翼民粹潮、英國脫歐、氣候危機、COVID-19疫情危機,乃至於以俄、中兩個威權國家為首的地緣政治威脅。 這些危機的效應又彼此交互層疊,終而匯集成對歐盟整合與西方民主自由價值的系統性挑戰。

她也讓原本極端保守的基民黨朝向中間派靠攏,吸引到廣泛的女性族群及都會選民。 梅克爾收到解僱證書後卸任總理,不過她仍繼續擔任看守內閣的代理總理,直到新政府成立之前,由於新聯合政府的談判複雜,梅克爾很可能會任代理總理持續到12月。 最新民調顯示,梅克爾的基民黨及其巴伐利亞邦姊妹黨─基督教社會黨(CSU)合計支持率約22%。

德國梅克爾: 領導德國近16年!梅克爾卸下總理 總統讚:德國最偉大時期之一

謙沖堅毅:德國、歐洲和西方再興的傳奇領袖 蘇宏達(臺灣大學政治系莫內講座教授,歐洲科學暨藝術學院院士) 謙沖堅毅,是全書末尾作者對梅克爾的論定。 德國梅克爾 但是,二○○五年十一月梅克爾首次組閣擔任德國總理時,外界完全不看好。

德國梅克爾

梅克爾:貝特爾也告訴我,他說這話時,當然知道我不是一台機器,而是像他一樣是一個人,但我一直試圖找到達成妥協、和解的辦法,即便花費很長時間。 根據長年採訪梅克爾的《南德日報》柏林分部主任弗立德(Nico Fried)的見解,梅克爾早在2016、17年間就已萌生退意——鑑於川普和普丁對西方秩序的嚴重挑戰,梅克爾必須考慮自己能不能撐得下去。 自此,這位總理已近跛腳,基民盟內部則提早開啟後梅克爾時代的繼任者之爭。 今年40歲的小君患有腦性麻痺及重度多重障礙,接受「伊甸萬芳啟能中心」日間照顧服務已經20年。 小君平常和媽媽同住,不只日常生活相當依賴母親、母女倆的感情也相當緊密。 有次,小君在中心美藝班老師的教導下,畫出一幅名為「媽咪和我」的畫作,更表達了母女間深刻的羈絆。

德國梅克爾: 雲端服務

而隨者時勢的推移,中國的市場成為德國經濟越來越大的依靠,也因此產生為了德國經濟而避免挺身抨擊中共益發惡行的梅克爾版重商主義。 這也就是被兩位美國政治學者馬泰斯(Matthias Matthijs)和卡內曼(Daniel Kelemen),巧妙地稱之為「Merkantilism」(梅克爾版的重商主義)的政策組合:永遠讓德國的商業和地緣經濟利益,擺在民主人權和歐盟成員的內部團結之前。 這並非隨興之作,早在歐盟2021年4月16日公布「歐盟的印太合作戰略」之際,德國即承諾會在2021年8月派出一艘巡防艦。

  • 面對這場歐盟的危機,梅克爾原先確實抱有某種大戰略的方向:德國的未來依賴於歐盟的未來,而歐元亡則歐盟亡;歐盟應該以歐元危機為轉機,藉此優化南歐及東歐後段班成員國的經濟體質,並且進一步深化整合,自立於美、中兩強之外,成為國際舞台上的第三勢力。
  • 而她看似人道、穩定的領導風格,民主人士卻無法理解她為何讓軍備武器工業牽著鼻子走,甚而軍售戰爭或準戰爭國家,讓德國成為一邊販賣軍備給戰爭國,殲滅他國子民性命的幫凶,而另一方面卻伸手援救逃離危境的難民,陷國家於不義。
  • 擔任總理16年,梅克爾堅持以溝通取代忽視,並善用談判技巧,不輕易讓步任何重大要事,也贏得更多斡旋空間。
  • 如果新政府納入極左的左派黨(Die Linke),德國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關係可能變緊張,因為左派黨希望廢止這個跨大西洋聯盟。
  • 在其領導之下,這個國家日益繁榮,取代法國,成為歐洲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
  • 在武漢的一場演講中,她強調了德中要當共同創新的夥伴,還談到雙方未來要在科學技術上合作。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即將在9月底正式卸任,結束她長達16年的總理生涯。 梅克爾冷靜的行事作風,在多場關鍵危機中,帶領德國及全世界度過了難關,也讓她成為過去數十年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德國國會大選26日現正登場,選民陸續現身各大投票所,這也代表著現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執政16年的時代即將結束。 然而依據選前民調,中間偏左社會民主黨(SPD)以25%微幅領先梅克爾所屬基民盟/基社盟(CDU-CSU)的23%,競爭相當激烈。

德國梅克爾: 梅克爾為何卸任?「後梅克爾時代往哪走」 德國關鍵選戰QA一次看

面對敵對陣營,梅克爾願意以溝通取代忽視,並善用談判技巧,不輕易讓步任何重大要事,也贏得更多斡旋空間。 梅克爾其中一項機智之舉,便是拉攏敵人加入她的內閣,透過嚴格要求他們的政策,使敵人失去與梅克爾正面對立的平台。 不僅如此,態度謙遜,時常將功勞歸於大家同心協力,且懂得與媒體、網路社群保持適度距離,並保有遠見,在困境時制定大膽政策,化危機為轉機,都是德國總理梅克爾多年來政治處事之道。 《梅克爾傳:一場卓越的史詩之旅》所描述的的梅克爾,是一個良好範本,展現參與權力的人如何把持自己道德信念,如何成功在社會面臨巨大分歧時,搭起橋樑、建立溝通渠道。 當今社會幾乎沒有其他領導人,能像梅克爾這樣臨危不亂地面對俄羅斯的威脅,提供超過百萬難民安居之所,並在世界各國情勢對立、逐漸分裂地同時,號召全歐洲團結一心。 作者凱蒂‧馬頓透過細緻考察從不同事件、不同時期,闡述梅克爾如何藉由卓越的帶領,改革她的國家,使德國從艱難挑戰中重新登上世界的舞台,使國家與世界邁向更好的未來。

德國梅克爾

在德國,選舉經費不是天價,選舉花費又有嚴格的限制和管控,遂大大降低了從政的財力門檻。 因此,德國政黨真正發揮了為國舉才的功能,而不是派系分贓的黑箱,才使得無勢無財的梅克爾能脫穎而出。 此外,德國屬聯邦制,加上多黨又必須組織聯合政府,不斷協商往來遂成為德國政治的重要特色和文化,是所有領袖的必備能力,反而不過分凸顯個人魅力, 因此有利調和鼎鼐的梅克爾脫穎而出。

德國梅克爾: 能源

在物質生活匱乏的年代,梅克爾也陶醉在俄羅斯經典作品中,對俄羅斯文化與語言深深著迷。 她曾說:「俄語是很美的語言,充滿情感,有點像音樂,也有點憂鬱。」她心中常有一條邊界,一邊是俄羅斯情感豐富的作家、詩人或俄國人民;另一邊則是蘇維埃領導人,兩者涇渭分明。 近年來,世界各國吹起民粹主義,相較於川普、普丁、習近平等強勢男性領袖主導的世界政壇,梅克爾低調、內斂、溫暖的行事作風,反倒形成一股暖流,備受世人肯定。 她的外表平凡、衣著千篇一律、演說沉悶無趣,卻意外深得民心,受到各國領袖推崇。 最典型的案例即是廢核:就在日本福島核災前不久,梅克爾才反覆重申反對核電廠過早退役的立場,但2011年3月11日一過,輿論風向一轉,她也果斷轉彎,廢核時程立即出台,頓時成了世界舞台上的反核旗手。 此外,有時接觸一下大自然,做一點園藝工作,讓自己放空一下,也確保一年中有幾周的假期。

德國有德國的利益,其他國家有其他國家的利益,我們在這裡必須努力把這些利益聯繫起來。 而讓我們團結起來的當然是共同的價值觀基礎,共同的民主價值觀。 她靠著「非權謀的權謀」打遍對手,以「去政治的政治」橫掃政壇,透過極其彈性擅轉彎的務實主義,讓自己從標舉冒險的改革者轉型成開鎮靜劑的民主媽咪,帶著德國人穩健走過、但卻也從未真正走出這16年的危機。 梅克爾幾乎為德國社會帶來了一場新的「畢德邁雅」式(Biedermeier,指順從保守、自顧享樂、不思改變)的夢,留下了依然待解的現實,但也為繼任者留下了極高的對照標準。

德國梅克爾: 總理生涯將落幕 德國媽媽梅克爾務實作風樹立典範(影音)

施若德其後把選舉勝利,歸功於他強烈反對美國發動戰爭中霸權和軍事冒險的強硬態度,但事實上,施若德的聯合政府優勢減少,從此變得不穩定。 不過,梅克爾並非基民盟推舉的總理候選人,也是基民盟落敗的因素之一。 就在與社民黨成功競合的過程中,梅克爾也大抵將基民盟由家父長式的保守政黨,推上全球化時代下自由開放與綠色價值的軌道上。 根據《明鏡週刊》的回顧評論,執政前期的梅克爾確實秉持在國際上貫徹西方民主秩序的理念,諸如在2006年干涉普丁暗殺政治反對者一案、在2007年接見達賴喇嘛等。 但其對民主協商方式的堅持,以及其和平主義、避用軍事權謀的立場,終究讓她的理念在地緣政治的舞台上難以開展。

經此和其他幾件試圖收購德國公司的案件,才讓德國警覺到中共不只是個忠實的德國產品顧客而已,還是持續在製造業中往高端產品鍊上爬,試圖取代德國。 她在剛當上總理、地位仍不穩固時,也找上師兄蕭伯勒(Wolfgang Schäuble)擔任內政部長,在2009年又請他出任財政部長,把「化敵為友」的藝術發揮到淋漓盡致。 梅克爾的座右銘為「心靜就是力量」(In der Ruhe liegt die Kraft),一位總理府的親信私下透露,年輕時的梅克爾,熱愛徉徜在山林間,遠離都市生活的壓力和喧囂。 在新穎、明亮、超現代的總理府,她的辦公室就像成功新創公司的總部,並非世界大國的權力中樞。 梅克爾的牧師父親,透過言教與身教,讓她培養出嚴謹、自律的精神,與清晰的邏輯論證能力。

德國梅克爾: 德國大選 6政黨競逐後梅克爾時代

也就是這種政策傾向,才能解釋為何德國在梅克爾任內都是執行大體上非常親共的政策,儘管隨時間的推移在國內外政界和德國產業界,對此都開始有越來越大的反彈。 雖然拜登高喊「美國回來了」,並取消了撤軍還有制裁北溪二號管線等一系列措施,但美德間的跨大西洋關係改善幅度不如預期,譬如疫苗專利、阿富汗撤軍、英美澳結盟等。 西班牙文專業畢業後,以西班牙為出發點,愛上了歐洲研究,卻寫了本義大利政黨政治的碩士論文,確信熱愛歐洲後,跑去義大利專攻比較歐洲政治博士,娶了個日本姑娘,總之就是泡在不同文化之中。 舉例來說,航空城鄰近的大園及中壢工業區,有完整電子零組件、綠能廠商形成產業群聚,有利發展產業所需的關鍵零組件,像是太陽能發電所需的太陽能板、變流器與電池等,透過市府產業輔導政策,帶動產業群聚發展效益。

德國梅克爾

今年7月,德國總理梅克爾(默克爾)前往美國進行被稱為「告別之旅」的國是訪問,會面她任期內的第四位美國總統——拜登,以轉寰在總統川普(特朗普)任期內愈見分離的德美關係。 拜登會後指「好朋友也會有不同意見」,除卻兩國存在利益分歧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外,梅克爾雖表明在中俄的反民主問題上與美一致,但也顯然避免在中美之中只選一邊的立場。 9月初,梅克爾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雖然德方僅披露談到阿富汗問題,中方發布的會議記錄則強調「兩國高度互信、友好交往」,這與在中美通話中提到的「遭遇嚴重困難」的氣氛截然不同。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德國梅克爾: 總理生涯將落幕!梅克爾庇護難民獲認同 卻爆發歐洲危機

2009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經過與社民黨近四年的「左右共治」,梅克爾領導的基民盟再次取得勝利,議席較上屆增加,與同屬中間偏右的自由民主黨合組聯合政府。 很多人拿梅克爾與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兩個人都是國家首位女性政黨領袖及領導人,有鐵娘子之稱,還都曾經是科學家,分別在於對歐洲的態度,柴契爾夫人是疑歐派,梅克爾則是親歐派)比較,把她叫做(多數是非德國媒體)「鐵姑娘」。 德國梅克爾 德國梅克爾 換言之,梅克爾的成功亦為德國政治投下了某種陰影:民主的媽咪照顧一群不必再積極參與民主的媽寶,而民主政治也從此不再敢於去挑戰、去要求選民做出改變——這對於遭遇諸如疫情危機與氣候危機的當下,顯然不是件好事。

梅克爾最為德人所詬病的莫過於在2015年「張開雙臂迎接難民」的決策上,也是國內外對梅克爾褒獎的分水嶺。 在2015年歐洲難民危機之際,梅克爾做出決定,向滯留在匈牙利的難民開放邊界,讓超過100萬名尋求庇護者進入德國,導致德國社會的反彈、促成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的崛起。 但另一方面,2013年梅克爾同意採取規模偌大的援救計劃,大幅度提高德國對其它國家債務的擔保程度。 即便歐元的設計有缺陷,或是梅克爾提出的政策不盡人情,但梅克爾在歐債危機中,四處奔走挽救歐盟使其免於分崩離析。

德國梅克爾: 德國總理將卸任 政治遺產前途未卜

但是,梅克爾仍然創造了奇蹟,甚至改寫了歷史,給德國、歐洲、西方乃至全球留下了巨大的影響。 來自東德牧師家庭、德國統一以後才由學術界踏入政壇,梅克爾竟能承繼大統,執政十六年,都再再顯現德式民主的優越。 回顧二戰以來西德和德國歷任總理、政黨領袖,無一屬官二代,每位都是從自己專業出發踏入政壇,然後攀登頂峰。

  • 有不少專家認為,因下一屆國會的席次分佈會更加多元,不同黨派的聯合政府談判將變得更加複雜。
  • 選後的梅克爾迅速結束這場差點走到跌下懸崖的「新自由主義的遠足」(der neoliberale Ausflug),在執政的舞台上不再扮演激進改革者的角色,往中間修正的同時,也開始亦步亦趨地複製社民黨(以及綠黨)社福路線,例如引入家長津貼與育兒年資、廣設托兒所等。
  • 於是第一次德中關係的高潮出現在2011年:在2010年德國正式將中共視為戰略夥伴後,於次年開啟和中共的年度部長級諮商,2011就是由總理溫家寶率領13位部長和德國內閣進行會議。
  • 梅克爾:我想,認為我在與盟友國家的政府首腦會談中,沒有同樣地展現鮮明的立場是一個誤解。
  • 尤其1990年東西德統一後,雙邊歧異巨大,新世代的領導人需要堅強的意志力與耐性進行調停,化解族群衝突,並為撕裂的德國社會搭橋鋪路,這恰巧是梅克爾的強項。
  • 極右派德國另類選擇黨(AfD)藉民眾不滿2015年難民潮趁勢而起,2017年首度進入國會,並成為最大在野黨。
  • 這樣的防疫成績也讓梅克爾的政治聲望從谷底反彈回高峰,危機總理終究再次因為將緊急危機處理得當,而能全始全終地向國民謝幕。

衛福部最新的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報告指出,全台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的身障者約有120萬人,相當於台灣每20人,就有1人是身障者;其中30歲以上的身障者約佔總身障人口的九成(約108萬),且有九成的身障者居住在家中,過半數由高齡父母親或同齡同居人(配偶)照顧。 這意味「雙老家庭」不只是身障家庭的多數,更凸顯出雙老家庭身後照顧的社會議題。 在梅克爾任內,德國不斷加強與中國在商業貿易上的往來,梅克爾也試圖把與中德兩國的經貿關係,與中國爭議性的議題分開處理。 像是歐盟與中國去年年底所達成的大規模歐中投資協定,就是在德國的大力推動下所促成的。 相對於她在移民政策上的寬容開放,梅克爾對於中國的立場則受到不少人的質疑。 特別是對中國近年對新疆維吾爾人的人權侵害、對香港異議人士的打壓,以及通訊巨擘華為在5G市場引發的爭議等,梅克爾並沒有採取強硬的立場。

德國梅克爾: 照顧壓力

被梅克爾視為英雄的美國前總雷根(Ronald Reagan)、老布希(George H.W. Bush),以及她的政治導師柯爾(Helmut Kohl),在兩德統一時期努力消除英、法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恐懼,讓他們知道這個新近擴張的經濟強國是朋友不是敵人。 擔任總理16年,梅克爾堅持以溝通取代忽視,並善用談判技巧,不輕易讓步任何重大要事,也贏得更多斡旋空間。 尤其是她懂得善用政敵來化解政治危機,透過嚴格要求他們的政策,使敵人失去與其正面對立的平台。 德國梅克爾 她所有信得過的人都能保持沈默,對她而言這是忠心耿耿的證明。 若有人不符合梅克爾的期待,她會變得非常冷淡簡慢,甚至挖苦對方[29]。 如果有些人擔任的職位不是由她決定,而她又迫切需要他們,她在那些人面前的態度就不一樣了:如結盟黨派的黨魁,或其他國家的領導人[29]。

2020年,新北市新店區一名70多歲老翁,因長期照顧壓力而親手悶死照顧長達50年的身障女兒,引發社會譁然。 老翁遭判兩年六個月的有期徒刑,法官也在判決書中明確指出,「本案家庭不熟悉政府相關社福措施,政府也『不曾主動給予照顧者支持』,以致壓力不斷累積,釀成悲劇。」這段文字不只道出身心障礙家庭面臨的長照困境,更像一面現實的鏡子,照出每位家庭照顧者心中最辛酸、難解的矛盾。 而「變老」帶來的挑戰,讓本就弱勢的「身障家庭」變成更加脆弱的「身心障礙雙重老化家庭(雙老家庭)」。 本文將帶你了解雙老家庭中,那些局外人看不見、當事人說不出的艱難處境,然後,和我們一起關懷身障家庭,創造所有人都能夠「安心變老」的社會。 南華早報報導,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研究員巴爾金(Noah Barkin)在一份評價梅克爾外交政策的報告中,點出中國是梅克爾「最大的盲點」。

德國梅克爾: 德執政黨民調落後 總理人選面臨辯論會背水一戰

雲端服務就好比是AI的基礎建設,不只提供大量的數據存儲和處理能力,對於AI模型的訓練與運行至關重要;同時,藉由雲端供應商預先建構的服務及API,開發者能夠享有擴展彈性及服務整合等優勢,小至原型開發、大至大規模部署,都可以隨需求調整所需資源,輕鬆整合各項AI功能。 然後,當人們有顧慮、擔憂或者要解決特定問題時,會談的進展可能也會有所不同。 2020年8月,梅克爾接見「氣候大罷課運動」(Fridays 德國梅克爾2023 for Future)的童貝里(Greta Thunberg)等領袖。 對於後者攝氏1.5度的氣候目標,梅克爾僅冷淡回應:那並不實際。

德國梅克爾

「她寧可成為乏味但明智的監護人,好好守住自由主義西方,也不願蠱惑人心!」馬頓形容。 尤其1990年東西德統一後,雙邊歧異巨大,新世代的領導人需要堅強的意志力與耐性進行調停,化解族群衝突,並為撕裂的德國社會搭橋鋪路,這恰巧是梅克爾的強項。 梅克爾自就任總理以來,截至2019年9月,先後訪中12次,到訪過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成都、合肥、瀋陽、武漢等,她也是任內訪華次數最多的西方國家領導人[17]。 2015年12月,梅克爾當選《時代周刊》2015年度風雲人物,《時代周刊》總編讚揚她在歐洲主權債務、中東難民及俄羅斯干預烏克蘭等危機期間所展現的非凡領導能力[7]。 2005年5月30日,她正式代表基民盟/基社盟,在9月18日提前舉行的聯邦選舉中與總理施若德角逐下任總理。

在發展援助和合法移民方面,我們也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令我感到遺憾的是,人口走私和人口販賣仍佔據上風。 德國梅克爾 我也一直關注著另一件事,這幾乎也可以被稱作是危機,即對多邊主義的許多質疑。 多邊主義對我來說一直很重要,我一直試圖讓國際組織得到加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和其他組織。 當然,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們國家的情況也不算太差,我們也不必只批評自己。 如果有新的技術,可以體現如何在出行方面做出改變、如何在能源供應方面實現轉型,德國就必須在這裡樹立一個好榜樣。 只是我不得不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每次(對於氣候變化)的科學評估都比之前的更糟糕、更可怕。

但宣揚此歐盟引以為傲的人權民主價值,馬上引發中共強烈的報復,將德中之間的對話暫停了一年半,在當時引發德國政界和商業的強烈不安。 德國以及歐盟內其他富裕國家,流向西班牙、義大利、愛爾蘭和希臘等國的儲蓄,最後釀成舉世矚目的歐債危機。 這種政策引發的總體經濟不均衡,加上德國長期躲在美國領頭的北約保護傘下,不需要真正扮演歐盟外交政策領頭人的角色,讓梅克爾看似光彩耀眼的16年政績(今年應對德國第二波疫情爆發時的緩慢、混亂是個例外),其實有相當陰暗的另一面。 當上總理之前,即力挺小布希(George W. Bush)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當時大多數的德國公民及法國持反對立場。 之後,隨著小布希以及歐巴馬(Barack Obama)的美國外交政策重心移往亞洲,德美關係逐漸回穩。

德國梅克爾: 【德國的梅克爾時代】「社會正義」成為選民最關心的議題,落寞16年的左派是否有機會重返執政?

在國際上,梅克爾訴求多邊的合作及共同治理,最明顯的成就便是她維持了國內、歐洲甚至西方國家的穩定,維繫了戰後西方國家間的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 梅克爾行事冷靜不浮誇,帶領德國、歐盟及全世界在多場關鍵危機中度過了難關,讓她成為過去數十年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 既然全世界在「全球事務」的領域上盛讚梅克爾,這不啻說明值得我們檢視梅克爾這16年來所經歷的事件,特別是從德國出發的外交政策。 在國際上,梅克爾(港譯「默克爾」)訴求多邊的合作及共同治理,最明顯的成就便是她維持了國內、歐洲甚至西方國家的穩定,維繫了戰後西方國家間的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

德國梅克爾: 德國「紅綠燈聯盟」走馬上任,媒體期待忽略少數極端人士吵鬧、做事不拖拉

不過,在美國實施更高壓的抗中政策後,德國不隨之起舞,選擇與北京多方接觸。 平衡雙邊關係及訴諸多邊手段的策略,一直是梅克爾秉持的信念,只不過在國際環境劇變的情勢下,似乎力有未逮。 在2005年競選時,梅克爾就公開她的看法(在拜訪伊斯坦堡時她也有表示),土耳其其實無法被歐盟接受成為成員國。 之後土耳其總理艾爾多安在2008年2月到德國向在德的土耳其人發表演說時警告他們不要被其它文化同化,並表示「這種文化融合是反人類罪行」[20],引起梅克爾的異議[21]。 2002年,梅克爾不顧全國的主流反對,公開贊成伊拉克戰爭,聲稱這是「不可避免」的,這導致她領導的基民盟在聯邦選舉中落敗,但中間偏左執政聯盟基民盟與社民黨的議席差距減至僅三席,施若德的中間偏左聯合政府僅以微弱優勢取勝。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