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交易市場2023詳解!(小編推薦)

Posted by Jack on October 25, 2021

全球碳交易市場

也有人建議對特定交易徵稅,設置最低持有期限以減少短期投機,以及限制金融機構交易,主要目的在於提高碳價的穩定性。 但有一個決策者不願意看到的——或許也可以是他們能夠採取行動的——因素便是很多市場參與者,是對歐盟碳價波動進行投機的金融機構。 2018年以來,活躍參與ETS的投資基金數量翻了三倍,達到300家,其中非歐盟金融機構的市場份額占到了約1/3。 導致碳價波動的因素有幾個,包括:連續政策變動引發的不確定性(如歐盟去年將各經濟部門2040年的減排目標,從40%調高至55%);COVID-19疫情引發的封鎖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以及目前因俄烏戰爭對俄羅斯施加經濟制裁產生的影響。

全球碳交易市場

因此專家便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基準作為計價單位。 「當COP27談到自願減少排放的關鍵議題時,非洲國家領袖再次接受了錯誤的解決方案,令人沮喪。」非洲企業責任和公眾參與(CAPPA)執行董事奧盧瓦菲米(Akinbode Oluwafemi)說。 然而,在部分非洲環團眼中,碳交易美其名是減碳,實則以地球為代價進行交易,唯有污染大國停止燃燒化石燃料,為極端氣候損害買單,才能讓非洲各國重新把資源用在氣候行動上。 全球碳交易市場 ACMI目標2030年將非洲碳權產量提高14倍,每年生產近3億噸碳權,可望帶來高達60億美元(約新台幣1892億元)收入,外加提供約3000萬個工作機會;2050年,則上看年產15億噸碳權,提供高達1.1億個工作機會。 但,過去向來被視為是西方國家創造自然碳匯福地的非洲國家們,這次卻在COP27上主動出擊——提出非洲碳交易市場倡議(Africa Carbon Markets Initiative, ACMI)。

全球碳交易市場: 經濟部國際合作處

從理論層面來看,市場參與者的規模越大時,成本降低的效率就越好;此外,越多參與者也較能確保市場的流動性,減少交易流動性過低的問題。 除了基本的供需要素之外,經過幾年的建構,一些支持碳市場正常運作的重要結構要素,例如可量測、可報告、可查證(measurable, reportable, verifiable, MRV)的相關配套措施制度等已日趨完備,得以支持我國減量額度碳市場之運作。 綜言之,在現況之下我國具備「抵換機制」做為基礎的碳交易市場結構要素,而「總量管制」下的碳交易市場,則為下階段的推動目標。 最後,陳淑敏點出台灣在特殊國際外交環境下,應建設國家級碳交易平台。 成為國際認可的標準機構之一,不但可協助台灣研發除碳技術的企業完成方法論、確保碳權買賣雙方的品質,亦可解決跨國企業落地投資台灣的碳中和問題,提高台灣產業長期競爭力。

全球碳交易市場

他期許碳交所在經驗豐富的林修銘董事長帶領下,能夠很快交出好成績,並為碳權交易市場樹立典範,發揮對全球永續議題的影響力,為子孫留下美好的生活環境,成為亞太地區領先的楷模。 陳院長指出,許多國內業者已加入RE100聯盟,亦即未來將使用百分之百的綠電,而台積電更是RE100會員中第一個半導體產業,顯見臺灣產業對淨零減碳已逐漸形成共識。 有鑑於此,政府於去(2022)年3月正式宣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十二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設立2030年階段性目標;他於今(2023)年1月31日上任後,也核定「淨零排放路徑 綱要計畫」,預計投入743億元預算,集合相關部會力量,全力推動淨零科技。 陳院長指出,1997年京都協議書及2015年巴黎協定皆已針對簽署國訂定減排責任,蔡英文總統也在2021年4月22日地球日宣示臺灣將朝向「2050淨零轉型」的目標邁進,政府自此開始積極布局與行動,希望在亞洲地區扮演領先者的角色。 另外,歐盟近期推出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以及美國國會正在研議的「清潔競爭法案」(CCA),也帶動其他國家一同加速前進。

全球碳交易市場: 美國眾志一心,打造全國「氣候韌性勞動力」

目前,系統仍完善應用於流感等等疫苗的施打,而戮力建置的智慧機房首創資安聯防系統,內外無死角地阻擋全球攻擊,高智慧,很「給力」。 1997年,全球100多個國家簽訂《京都議會定律書》,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 「如果企業實際排放量高於需要履約的量,將需要從碳配額市場購入,如不清繳,將面臨罰款。將來可能還會結合環保部門的其他措施執行,這對企業還是具有約束力的。」齊康表示。 「目前碳配額是如何分配的呢?發電機組按照供電或供熱的基準值進行分配。但是實際供的電和熱,要到最後才知道,這個怎麼辦?那麼就按照機組前一年供的電(熱量)的70%進行預發放,後面再根據實際排放量對配額進行最終核定,多退少補。」齊康說。 華爾街日報9月1日報導,Refinitiv Holdings數據顯示,包括歐洲以及加州和紐西蘭等較小區域的全球碳權市場,規模較去年提高23%至2,380億歐元(約2,810億美元)。

2020年12月25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由生態環境部發佈,並於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有鑑於此,全球兩大原油龍頭殼牌(Royal Dutch Shell)和BP,都已經有規模可觀的碳交易部門。 其他大型能源業者,如全球最大的獨立原油交易商Vitol Group、礦業巨擘嘉能可(Glencore)也迫不及待跨足此一市場。 另外,私營原物料業者Trafigura Group和Mercuria Energy均強化了碳權交易能力。 碳信用一般都是由自律監管機構簽發,每一個相當於避免或消除了一噸排放量。 儘管如此,「碳權交易並非重點,建立國家級的碳權交易體系(national carbon registration system)才是。」陳淑敏解釋,碳權交易標的若未經過國家級的體系「蓋章」認證,等同該項目的碳權沒有註冊,也就無法交易。

全球碳交易市場: 歐盟碳關稅將上路!台灣估2024年開徵碳費,環團點出背後兩大困難

由於溫室氣體減排是全球議題,台灣亦需要與國際緊密合作,因此建議環評增量抵減應開放高品質國際自願性碳權(如VCS及Gold Standard);同時可以提高國際碳權抵換比例(碳費與環評增量),提供企業全球布局碳權機會,創造更高全球減碳影響力,以及助力企業ESG。 此外,對於有雄心達到自主減量計畫的企業,應該免徵碳費,避免不正義的二次成本負擔,促進企業專注減碳努力,降低企業碳焦慮。 針對碳權交易所在高雄成立,高雄市長陳其邁昨(7)日表示,將可更貼近市場並轉為市場驅動,加速企業及城市的淨零轉型;他期待與產業界全力合作,一起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 陳院長強調,不論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或碳交所設立等,皆是中央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預先採取因應行動的對策,因此落實超前部署相當重要,不僅可以有效解決問題,更能使臺灣在全世界維持競爭力領先的優勢。

  • 另澳洲及紐西蘭因擁有大量多餘額度的商機,已成立交易所,將本身多餘額度賣給北美、西歐等已開發國家並獲得豐厚利潤。
  • 碳權都需經過國際減碳標準 VC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認證,並達成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包含促進當地婦女就業、潔淨水資源與支持生物多樣性等綜效。
  • 依經濟部的解釋,「碳權」簡單來說就是「排放碳的權利」,通常以相當於1公噸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量為計算單位。
  •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通過談判,於1992年5月9日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 目前共有包含歐洲氣候交易所(European Climate Exchange,ECX)、歐洲能源交易所(European Energy Exchange,EEX)等多個交易平台可進行EUAs交易。

以我國減量額度市場結構現況而言,供給主要由廠商申請及執行先期與抵換專案所取得減量額度為主;而需求則是來於自願性的碳中和行動,以及衍生自環評承諾的需求。 其中,碳諮詢打頭陣,再來是國外碳權買賣,待相關子法研議落地後,才會實施國內碳權交易,台灣碳市場目前採自願減量方式,碳費審議委員會預計今年底成立,2024年上半年公布碳費相關規範。 根據台電的定義,符合輔助服務及備用容量交易試行平台管理規範、作業程序等規定,以「自有資源」或「代理資源」參與市場者,就是合格交易者。 合格交易者是一個法人,它需要在多層面證明其合格,包含公司專業、人員專業、整合資源能力、財力等,才能參與電力交易平台。

全球碳交易市場: 永續顧問洞悉:ESG承諾泡沫化?環境議題複雜化?人才稀缺化?2023年永續領航企業必看5大注意要點!

由於能源期貨交易所或證券交易所已具有交易平台所需的相關經驗,因此目前多由此類業者掌握EU ETS排放交易平台的建立及維護工作。 目前共有包含歐洲氣候交易所(European Climate Exchange,ECX)、歐洲能源交易所(European Energy Exchange,EEX)等多個交易平台可進行EUAs交易。 該體系採用「總量管制和交易」(cap-and-trade rules)規則。 所謂「總量管制和交易」,是指在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基礎上,通過買賣行政許可的方式來進行排放。 在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下,歐盟會員國政府須同意由ETS同意的國家排放總量上限。

全球碳交易市場

鼓勵國家與企業實踐淨零4P原則,提出更實際的減碳承諾(pledge)、規劃短中長期目標方案(plan)、啟動淨零排放程序(proceed)並每年公布(publish)減排進展。 2005年起,經濟部工業局推動自願性節能減碳,卻發現產業減碳潛力愈來愈低,平均年減排量從2013年的152.6萬噸CO2e,降至100.5萬噸 CO2e(2021年)。 數據研究公司FactSet的統計則顯示,在碳權交易市場成熟的歐盟,7月14日的每噸碳價約為63美元。 我們之前文章提到,對購買碳權有興趣的人,可以透過Verra Registry所提供之網頁聯絡方式與碳權擁有者聯繫,雙方談好價錢後就算是完成交易。 格拉斯哥第26屆全球年度氣候峰會COP 26中,與會國認為在保護、復育生態系統以及永續經營前提下,2030年前森林可以儲存超過七十億噸的溫室氣體。 這137位與會國擁有全球91%的森林,因此,大家承諾在2030年前停止、甚至逆轉森林流失及毀壞,以期達成負碳效果。

全球碳交易市場: 台灣碳費制度遭質疑:定價太低、權責不明、目標差 2050 淨零排放一大截

排放交易機制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有剩餘排放數量的業者和無法達到排放數量要求的業者,透過交易的方式互通有無。 對於能有效減排的業者而言,他可以從碳交易中獲利;對於無法有效減量的業者,他可以從碳交易中省錢,不然他就得自己花更多的錢用其他方式減排。 碳交易是《京都議定書》為促進全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採用市場機制,建立的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作為依據的溫室氣體排放權(減排量)交易。 所以,溫室氣體交易往往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計量單位,統稱為「碳交易」。 其交易市場稱為「碳交易市場」(Carbon Market)。 趙英明表示,生態環境部已核查地方、企業和第三方機構,整體而言,全國碳交易的數據品質符合要求。

本文透過介紹不同類型的碳交易市場,淺談碳交易市場的法規趨勢。 加州在其氣候政策策略中採取相關措施組合方式,透過一系列措施(包括再生能源標準、能效目標和低碳燃料標準),再結合排放交易計畫來實現降低溫室氣體的目標。 全球碳交易市場 該州的範疇界定計畫估算每項政策的影響並定義它們如何協作,而排放交易計畫最終有助於確保真正的減排。 《彭博》報導引述分析師說法,指稱由於碳排放過剩可以交易買賣,這也意味一些污染過多的發電廠,只要有足夠資金,就能以低廉的價格購買其他企業剩餘的碳排放量,如此一來就不會有減少排放的意願。

全球碳交易市場: 臺灣淨零曙光─臺灣碳權交易所設立

然而,上述這些問題亦可透過後續的制度設計來加以調整,以下提供幾個思考做為參考。 首先,減量額度所構成的碳市場本質上是做為總量管制下的補充性市場,它僅是完整碳市場的一部分,無法期待由其發揮一個完整碳市場所應具備的功能。 諸如參與者數量不多的問題,若後續總量管制下的碳市場正式啟動,加上良好的減量目標設定,預期即能帶來供給及需求的擴展。 而在總量管制正式啟動之前,市場參與者事實上亦可透過結合其他管制策略來加以拓展。 例如以目前主管機關正在規劃研擬的碳排放標準政策為例,未來於規劃制度細節時亦可思考開放受規範廠商透過碳市場來進行減量抵換,如此即能增加市場參與者、同時降低廠商之政策遵從成本。

但並非所有的碳交換都是平等的,每個平台都有一些你可能想要或不想要的東西。 儘管受到批評,但,碳交易仍然可以對抗氣候變遷影響的解決方案之一。 CTX 是會員制的現貨交易所,參與者相當多,從個人、經紀人和項目開發商到大企業都有。 可以從賬戶中直接將他們的碳信用刊登在 CTX 上,然後在任何地方進行數位交易。 CTX 允許來自多種不同產業標準的交易信用,包括 Gold Standard、Verra 的 VCS、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 UNFCCC )。

全球碳交易市場: 一文看懂:2022 全球前四大碳交易所

儘管這和動輒數兆美元的原油市場、天然氣和電力等熱門能源商品相比,市值只是九年一毛,可是碳權有極大的成長潛力。 Wood Mackenzie估計,2050年國際碳權市場將飆至22兆美元。 信用額註銷,表示終端買方已使用該信用額抵銷了同等的碳排放量,並間接為減排項目提供了資金。

全球碳交易市場

環保署指出,目前全國約有 290 全球碳交易市場2023 家企業已達碳費標準,並預計會以每噸碳 110 元的費率計算。 碳交易是公司和貿易商交易許可和信用的過程,允許企業用戶排放一定量的二氧化碳。 在過去幾年中,隨著世界各國政府試圖將其用作最終減少排放和管理氣候變化的手段,碳交易的市場數字已顯著增加。 亞洲的排放交易體系將在2022年快速成長,更多的國家將加入碳權交易的世界。 而在東亞和東南亞的其他地方,在國家確定氣候變遷貢獻目標和歐盟提議的碳邊界調整機制的威脅推動下,引入碳權交易市場的勢頭正在增加。 「總體而言,全國碳市場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能源部新聞發言人劉友斌說,企業的減碳意識和能力正在增強。

全球碳交易市場: 目前全球主要碳市場

「內地政府做事主要以行政手段推先,官員帶着『追KPI』的心態,我認為最終在數字上肯定能夠達標。但達標之外,數據又是否『organic』(有機)呢?也許未必。你可以說他們未準備好,始終碳市場也是一個新鮮的東西。」馮健鏗說道。 推出時間可追朔到 全球碳交易市場 2009 年,並在 2017 年進行首次交易。 法國政府就曾經針對大卡車擬徵收環境稅,結果貨運業者發動國道「蝸牛運動」抗議,最後被迫修正。 ACMI公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至2021年,全球自願碳市場的複合年成長率超過30%;光是過去一年,實際需求就成長50%。 儘管外界對非洲生產的碳權需求持續攀升,但5年來同期成長率僅36%,而全球總碳權產量中,僅1成來自非洲。 3.反對者稱,這是「以地球為代價進行交易」,唯有停止燃燒化石燃料,碳排大戶為氣候損害買單,才是邁向淨零的正道。

首先,針對歐盟碳交易制度,預期修正的方向包含收緊碳總量的設定、重新檢視市場穩定存量機制、強化航空業排放管制,並思考是否擴大排放管制部門,如新增海運、運輸與建築部門。 其次,針對碳邊境調整機制方面,首批將針對原先於碳交易制度中屬於亦受碳洩露風險影響的水泥、鋼鐵等產業,同時取消免費核配碳權,改以碳邊境調整機制緩解境內外碳價差異。 目前有不少的碳定價機制充斥漏洞,如臺灣即將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中所制定的碳費政策,就可能因費率訂定過低無法造成市場的減量誘因,而使企業產生付錢了事的心態,無助於減碳。 另一種設計上的漏洞是政府提供企業太多優惠方案,如在碳交易系統中給予太多免費配額,使得企業減碳壓力不足,與臺灣鄰近的南韓就值得引以為鑑。

全球碳交易市場: 全球運作中的碳排放交易系統已達21個,涵蓋全球9%的碳排放

歐盟即將在2023年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措施」(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asure, CBAM),其中著眼點之一即在於歐盟市場實施碳定價超過15年,減碳的努力與成果領先全球,其他國家卻仍原地踏步。 為了還給歐盟企業一個公平競爭的位置,推動CBAM乃成為勢在必行。 至於,大多數先進國家主要是採取2種方式進行碳定價:「碳稅」(CT)和「碳排放交易系統」(ETS)。 這2種工具各有優缺點,近期有許多國家已經開始採用雙軌方式進行,以期加速減碳進程。 這段從產地到市場的碳權生產鏈,可以顧環境、為當地創造工作機會,更重要的是,為推動氣候行動、非洲能源轉型,提供關鍵資金流,讓排碳量本就不多的非洲國家,持續靠著強化再生能源、保護生態多樣性賺取穩定收入,發掘更多元的碳權產品。

[註1]天津對於履約期未足額繳納相應碳配額的企業,僅規定3年內不得享受《天津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第30條及第31條規定的政策,是唯一未施以罰款措施的試點(天津市人民政府,2020)。 湖北的成交量與交易值皆是雙居中國第一,也率先推行碳資產託管、碳配額押貸款、碳現貨遠期產品、碳眾籌及碳保險等創新碳金融產品和服務(湖北省人民政府,2021)。 重慶則不同於其他試點僅納入二氧化碳,而包含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等六種溫室氣體排放權,同時亦准許機構投資者及個人投資者進入交易市場,提高交易的流動性(碳排放交易網,2021b)。 陳院長進一步表示,《氣候變遷因應法》已於今年順利通過實施,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也將在8月22日升格為「環境部」,未來將肩負更重大的責任,首要推動的三大任務之一就是研擬「碳定價」機制。

全球碳交易市場: 國際節能資訊

剛開市滿一個月的中國碳交易市場,先覆蓋煤炭及天然氣廠這類發電行業。 這類產業過去已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碳排放管理制度及數據計算基礎,出錯或漏報暪報的機率比較低。 身為全球第一排碳大國,中國大陸目前發展出能源、碳排放交易市場、綠色金融等不同面向的氣候政策,對氣候變遷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同時也將對臺商造成顯著衝擊,因此,中國大陸的作法為何? 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最近結束了與瑞士就體系連接問題的技術談判,且正在進行系統的全面審查,為其第四階段(2021–2030年)的運作做準備。

而ICE歐洲碳權期貨2021年6月3日終場收在每噸50.29歐元(60.35美元),略低於歷史最高紀錄56.65歐元(67.9美元)。 業界並且預期,碳權期貨報價將上看每噸100歐元(約120美元)。 2015年創下全球永續共識的《巴黎協議》建議指出,若想控制地球升溫在1.5度內,2020年碳定價起碼應該40美元/tCO2e。 若從這個金額來看,目前全球96.3%的碳定價皆未達到這個水準。

全球碳交易市場: 企業管治宣言

因此,李堅明建議,台灣可以建立台灣模式的《巴黎協定第六條》,納入國際性自願性碳權抵減碳費,界定與認定合格的國際自願性碳權(例如流通性大及具公信力的VCS及GS),並擴大抵換比例,提高企業減碳雄心,同時,也能夠促進國家减量目標的達成,達到雙贏的局面。 報導指出,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黃明表示,大陸全國碳市場應加快非履約性主體入市步伐,建議引入流動性提供商制度和雙向競價制度,建立碳市場調節機制,不斷增強碳市場的流動性,降低碳價非理性波動風險。 證券時報30日報導,全國碳市場從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首個履約周期納入重點排放單位共2,162家,每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是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人類每年產生約380億噸CO2,按照平均交易價約3.5美元/噸計算,潛在的碳交易市場約為1,330億美元 (380億噸x3.5美元),但現在僅有排放的一部分被法律約束。

《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 於1997年採納,限制工業化國家和轉型經濟體所排放的溫室氣體 (GHG),以達到議定書中的個別目標。 依據研究統計資料,在供給維持在目前的情況下,額度取得成本區間所構成的近似市場供給曲線可表示如表4所示。 以表4為基礎來說明,若市場需求總量為2,000萬噸時,對應至表4可得知此時邊際額度取得成本區間約為17.3元/噸∼17.6元/噸,而流通的供給主要來自於光電業、半導體業、鋼鐵業。 依此,配合表3的可能需求情境,2020年的累積需求總量將為3,524萬噸,對應至表4得到邊際額度取得成本區間約為26元/噸∼58元/噸,表示市場上此時額度之最低售出價格可能落於此一區間。 另一方面,於2025年時我國減量額度的市場需求總量預估會大幅上升,若僅以目前的市場供給規模來看,屆時將會導致供不應求的情況。



Related Posts